7/15 從托斯卡尼旅行回來,休息了一天之後,
我們又開始每天在羅馬市區內的參觀行程。
星期二老師帶我們來到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
剛到羅馬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我們曾自己散步到這邊的廣場來,
而這次老師是帶我們來看教堂的。
跟之前看過的Santa Sabina很不一樣,
同樣都是戰亂的中世紀時期建的教堂,
Santa Sabina因為有大財主投資,每根柱子都是請石匠刻的,都長同一個樣子,
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裡的柱子則是四處搜括戰爭損毀的教堂遺跡而來的,


所以每根柱子的柱頭、柱身到柱基從頭到腳全部都不一樣,
全部運送到羅馬這裡來建成現在我們看到的教堂。
我們進來參觀的時候,正好有人在拍戲,在教堂裡架了很多的人工照明,
把教堂內部空間照得像夕陽的光線灑進來的效果,頗有神明顯靈的感覺。
感覺像是神要出現時放出的神聖光芒。
教堂裡被照得像黃昏的夕陽。
洗滌人心的空間。
參觀完教堂後已是中午,老師放我們自己去吃飯,
下午再回廣場集合,然後要帶我們去看到羅馬不能不看的經典建築案例:聖彼得小教堂。
由於之前已經在這邊晃過好幾次,對附近的路已經相當熟析,
有人很快的就決定回宿舍自己主午餐,我們則是在附近逛了一下,
挑了間便宜餐廳吃,另外還有每天都一定要有的冰淇淋。
回到廣場坐在教堂的陰影下納涼,等其他人過來會合。
離開市區,進入林蔭罩頂的山間小路,
路上隨時回頭都能看到羅馬在腳下逐漸縮小。
今天才知道原來聖彼得小教堂就在我們住的地方附近的山上,走路很快就到了。
這座由Bramante'設計的小教堂位在台伯河邊的山上,
教堂的全名是San Pietro in Montorio,
而教堂中最常被人提起的,是在這間教堂旁邊的庭園內個別獨立,
名為Tempietto的小墓室,
他除了比例勻稱、造型優雅之外,
更是常被建築系老師拿來說明空間實需的關係的教材。
滿懷期待之餘到了教堂門口,大家都愣住了。
一台像外星機器人的機具大喇喇的站在庭園中央,形成極強烈的對比。
維修中,門上是這麼寫的。
在歐洲旅行常常會遇到這種事,
千百年的教堂老房子動不動就要維護,
而且一維護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修好。
很幸運的,在這之前我們所到的地方只有西班牙廣場頂端的方尖碑,
和Navona廣場中央的四合噴泉再維修,其他都是以最完美的形象呈現。
西班牙廣場頂端的方尖碑在我們離開前幾天維修完畢,
四河噴泉則是到最後都沒機會一睹風貌。
由於Tempietto是重要教材,不能不看,
所以等到老師詢問過維修人員,確定第二天就會維修完畢之後,
我們今天就先去別的地方看看,明天再來。
延著小教堂後面的道路繼續往山上走,進入一條人車共用的林蔭大道。
夏天的午後,悠哉得漫步在山林中,讓陽光穿過葉子間的縫隙照在身上,
清涼舒適,走再久都不會流汗。
走著走著,來到山頂了。
山頂有個小公園,有關景平台可以眺望整個羅馬市,
我們就在這裡的草地上躺了下來,
享受這難得的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和午後庸懶的陽光。
在去佛羅倫斯之前,就常常看到有從高處俯瞰百花大教堂的照片,
因此也曾經幻想著可以找到相同的角度,大家坐在樹下的草地上俯瞰著大教堂,
拿著sketch book畫些素描。
雖然最後並沒有這種愜意的閒暇時間,
但能在這裡躺在草地上,吹著夏天的風,仰望藍色的天,俯瞰千年的古城,
也已經跟我的冀望相去不遠。
這天下午我們回復到跟去佛羅倫斯之前在羅馬的行程一樣,
上午參觀完之後下午回studio做設計。
在山下的一個小教堂解散後,大家就各自回到studio,晚上回宿舍,
一大早在萬里無雲的青空下,上山來到聖彼德小教堂。
教堂裡有許多聖經故事的繪畫和雕刻,
在安寧靜謐的光線中默默的站在各自所屬的位置,
讓人很輕易的便能沉浸到平靜的片刻中。
Berenini栩栩如生的雕刻。
看完教堂內部,特別出來從旁邊昨天擋住我們的小門進到Tempietto所在的庭院,
要讓來看Tempietto的人全部都必須經過這個他所安排的角度觀看這個小墓室。
Tempietto乍看之下並不會發覺什麼特別之處,
因為它的特色在於嚴謹的比例關係。
從底座的階梯、一樓的環形柱廊,
到二樓的扶手、半球形的圓頂,
都在平面和立面上力求做到精準的對稱圖形幾何比例關係。
圖片來源:Wikipedia
Tempietto在建築教育中常被拿出來當教材,
說明物件獨立在空間中時和周圍環境的關係,
他可能和背景格格不入毫無關係,
也可能因為設計者細心的安排而和環境有密切的互動關係。
小時候聽老師講的"虛空間實空間"、"物件在虛空間中佔有一個實空間"等等之類的話,
只覺得術語很多,好像那就是建築系該學習的講話方式,
就算聽不懂箇中精髓也喜歡隨便亂用,直到自己決得很空虛。
直到今天在Tempietto才真的看見物件和環境的關係可以如何被敘述和閱讀,
看似毫無關係的兩者間可以有多良好密切的互動關係,
才明白建築界的一個說法是多有道理:
"去過羅馬的人不一定會成為偉大的建築師,但是偉大的建築師們一定都到過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