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30

千禧教堂-當代建築大師在羅馬的落款

在千泉宮受到典型義大利庭園一個早上的洗禮之後,


於返回羅馬的途中去看了Richard Meier在羅馬的作品Jubilee Church

中文翻做千禧教堂,是Meier近年很有名的作品。


千禧教堂在離市區有點距離的郊外,要自行前往應該是有點不便,

還好我們這次出來人夠多到可以包租小遊覽車,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IMG_6154

IMG_6164

教堂下午3:30才開。因為抵達時間早了一點,便在圍牆外納涼。

IMG_6161

千禧教堂是天主教的教堂,但由於是現代建築,

因此是我們這20幾天以來看到最簡潔俐落的天主教堂了。

IMG_6167

3:30教堂開門,準備進入參觀。

這是生平第一次造訪Meier的房子,

一直以來只能從照片上看到的那種空間特質今日終於有機會置身其中親自體驗。



IMG_6168

Meier一直都是我很喜歡的建築師,

很喜歡乾淨的白牆、大片明亮的玻璃和溫和的木材搭配在一起的感覺。

千禧教堂最大的特色就在那三片醒目的弧面牆,

有效的隔絕了來自南面的光線,減緩室內溫度的變化。

IMG_6171

教堂內部完全都是由大理石地板和木質的家具組成的,

整個空間迴盪著柔和、令人神清氣爽的輕音樂,感覺非常舒服。

IMG_6173

三片弧面牆阻擋了來自南面的陽光照射,

室內採光來自超大片的透明玻璃天窗提供的間接光源。

IMG_6177

乾淨的外觀和溫暖柔和的室內空間就是Meier的招牌。

IMG_6180

三片弧面牆接地的部分是連通的,只有最外面一片是完整的。

IMG_6174

光線柔和不刺眼,非常舒服溫柔、令人心情舒緩平和的空間。

IMG_6189

令人不禁想沉澱下來冥想禱告。

IMG_6196

許多建築師都喜歡做教堂設計,

因為教堂這個機能給設計師非常充分的發揮設計力的空間,

可以玩許多型式創意、來創造令人敬畏崇敬的空間。

IMG_6201

就連小地方也充分利用創造吸引人的光線。

IMG_6210

這三面弧牆完全就是這間教堂的LOGO。

IMG_6212

見學完畢,心滿意足的離開。

這間教堂雖然是天主教的教堂,但因為是現代建築,

跟過去20天在羅馬看到的教堂都很不一樣,

所有裝飾性質的空間元素都已經被移除,

而是改以空間操作的方式創造神聖、裝嚴的氛圍,

無論是光線導入或空間的氣勢,都是很簡潔有力、乾淨俐落的設計。

不過在西澤立衛對談集裡,石上純也也提到,

教堂內的裝飾由於可以引起人們虔誠崇拜的心理,

因此也可算是教會機能的一部分。(p.190)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裝飾似乎也不單純只是裝飾,而是有意義的設計了?

真的挺值得思考。



第一次親身體驗Meier的設計,對他那種強烈有個性的白色風格印象非常深刻。

有關Meier的各種建築特色、思想網路上和書上都很多資料,

我想現在的我做任何描述評論都只會顯得膚淺,

而且光是想用文字描述出我在他的設計裡受到的感動就有困難,

因此決定還是不要獻醜,簡單的把自己在當中感覺到的各種事情記錄下來就好。



回到羅馬之後因為還有時間,

和幾個同學又跑到位於市區北邊的台伯河畔,

同樣也是Meier的另一個作品Museo dell'Ara Pacis去參訪。


這個案子是建在名為Ara Pacis的遺跡上的一個博物館,

位於羅馬市區北部,靠近Popolo廣場的台伯河邊。

是一個非常小的博物館,可是還是保有Meier一貫討喜的白派風格。

IMG_6216

由於基地地勢不平,因此博物館是建在台起來的平台上,

一樣是個不花俏、優雅乾淨的設計,看到立面第一眼我就很喜歡。

IMG_6217

大門外設計了一個小小的水池造景,在這種需要冰涼刺激的夏天顯得特別貼心。

IMG_6218

也有可能只是想給自己的簽名找個適合的背景。

IMG_6219

博物館分成地上和地下兩層,地上層保留Ara Pacis的遺跡,

地下層則是展示空間,我們到訪的時候正好有一個工業設計的展覽。

IMG_6220

進到博物館中間往回看才發現,正門進來的地方屬於比較陰暗的地方,

而我所在的位置相對的光線非常明亮,

一進門就不知不覺得被這裡的明亮空間給吸引過來了。

IMG_6222

一樓大部分的空間就是這樣而已,

簡單,但是卻非常有魄力得把遺跡完整得呈現在參觀者的面前。

IMG_6224

繞到遺跡背後,就只有一大面牆,牆後是通往地下層的樓梯。

IMG_6226

小小的博物館兩側挑高的大面玻璃帷幕把光線和戶外的綠意一併帶進室內。

IMG_6234

角落發現一個可愛有趣的折面牆藝術創作品。

IMG_6237

地下層展覽空間也有很大部分的戶外採光,但是和樓上相比還是相對陰暗許多。

Meier的作品我們大一一進建築系就在看、就在學習、就在抄,

不得不承認它卻時有自己一套有特色又討喜的風格,

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效果卻都非常得好。

這就是Meier厲害的地方,玩了這麼多年的梗,大家還是不會膩。



IMG_6242

在博物館的書店留下了足跡。

IMG_6244

參觀完小巧精緻的博物館之後看到外頭的人造水池透著誘人的沁涼光芒,

也顧不得什麼形象了,一群人鞋子脫了就跳下去玩水。

IMG_6247

穿襪子穿球鞋的人也受不了,太久沒玩水一看到水就很開心。



今天一整天都是在笑聲和愉悅的心情中度過,

在千泉宮的一個早上都很優閒自在,

下午千禧教堂和Museo dell'Ara Pacis滿足了我們許久沒看到現代建築的慾望,

令人心曠神怡的舒適空間也都做了良好的教學示範,讓我們久久不想離去。

其實在羅馬的每一天幾乎都是開開心心、沒有煩惱得的度過,

但今天尤其是度過了一段擺脫有點疲乏的古典建築、並且置身美妙設計的自在時光。

總之,

今天是個快樂的一天。

IMG_6252

2011-04-22

千泉宮-主教的避暑別墅

在羅馬待了三個禮拜,大部分該看建築物的也都看得差不多了,

因此有一些多餘的時間可以參觀原本計劃以外的景點。

7/19這天的行程是額外增加的,

在出發前老師就問過我們是否願意多負擔一些額外的旅費,

而我們也連考慮都沒有就達成共識,

在這個週末前往位於羅馬市郊的小鎮Tivoli,

參觀這個有著美麗名字的庭園:千泉宮


IMG_6009



千泉宮的義大利原文名稱是Villa d'Este

是一位名為Cardinal Ippolito II d'Este的主教因為競選教宗失敗,

為了平復心情而建的庭園,有著各種典型的義大利鄉村建築和庭院的元素,

這個典故讓我想起蘇州的拙政園

只不過拙政園的名字的由來是

"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

IMG_6012

黑瓦、紅牆、地磚,和托斯卡尼一樣隨處可見的義大利當地建築素材。

IMG_6015

蓋在山上的千泉宮有很多平台可以眺望Tivoli鎮。

IMG_6020

Villa內附設的餐廳有很舒適漂亮的戶外坐位和一做氣派的拱門。



千泉宮從空中鳥瞰更是氣派十足。

IMG_6027

一進到庭院變被參天的巨木和數不進的噴泉環繞,

因為這些噴泉不停得流瀉,整個庭園非常的涼爽。

IMG_6028

通道軸線的端點通常設有比較氣派的大型噴泉,被一個小型的庭園圍繞著。

IMG_6034

因噴泉數,顧名千泉宮。

IMG_6043

義大利庭園和法式庭園的差別就在於義大利庭園會友垂直的地形落差,

法國庭原則是完全平面的,用植栽在廣大的平地上作畫。

IMG_6062

庭園中常見這種垂直落差的走道被高聳的樹木環繞著。

比較起來我比較喜歡義大利這種精緻而變化豐富的空間。

IMG_6059



今天來到千泉宮的行程有像戶外教學,又像小學生的遠足。

沒有太多歷史意義複雜的老建築等著我們去研究探討,

而是很單純、很直覺的去感受這個空間給人的輕鬆自在。

IMG_6070

IMG_6074

IMG_6084

IMG_6085

IMG_6095

IMG_6113

IMG_6116

IMG_6118



回到附設餐廳稍做休息,遠眺Tivoli鎮,

結束了輕鬆愉快沒有壓力的世外桃源仙境之旅。

IMG_6134

其實我們對庭園的認識研究都不多,

在學校的基地計畫課中有雖然稍微提過,

但是大概也只知道法式和義大利庭園的差別在哪。

今天在千泉宮走了一整個早上,

對標準的義大利庭原該有的樣貌有了深刻的認識,

許多的特性和一些空間元素的操作手法,在講義上讀了又讀,

都不及今天親自到此處走一遭。

這也是東海建築在羅馬這個活動最重要的宗旨,

讓我們能在實地走訪中更深刻的瞭解這些空間在建築歷史上的偉大之處。

IMG_6141

2011-04-15

以神之名,教堂構成的風景

根據維基百科的註解,在羅馬市內總共有900多座教堂,


在這一個月中我們前前後後看了其中不少,但大多是挑比較有特色的來參觀。

7/18這一天一整天都是參觀羅馬市內小教堂的行程,

看到後來有點令人暈眩分不清前後參觀的到底是哪些,

只能勉強記得幾間空間比較有特殊設計的教堂。




一早我們先來到位於市中心東北邊的Porta Pia

它是米開蘭基羅在羅馬的最後一件作品,

從前是和圍牆連著的其中一個城門,現在已經改建成博物館,

可是我們並沒有時間進去參觀。

IMG_5895



離Porta Pia不遠處,有三個教堂聚集在同一個小廣場周圍,

分別是




三個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教堂,各自具有其時代高度的代表性意義。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直接譯名是勝利聖母瑪利亞教堂,非常的繞口,

但其實直接看原文也不難猜出他的翻譯名稱。

一進到教堂內,看到這樣窮盡心力在營造光線氛圍的設計,

就很清楚明白:它是典型巴洛克時期的教堂。

IMG_5905

和其他許多巴洛克時期的教堂一樣,在屋頂上開了天窗,

將自然光線引進教堂內自然流洩,營造祥和靜謐又令人肅然起敬的空間,

IMG_5926

天花板上有非常華麗繁複的濕壁畫。

IMG_5914

環型殿神像後方的裝飾圖像,刻意做了很多向外發散的幅射狀線條,

表達光線擴散開來的視覺意象,也是巴洛克時期才會注意到的細節。

IMG_5917

意外又見到Bernini的雕像,天使拿著一隻金矛刺向修女。

當時我只覺得這是一尊刻得像要活過來一般的的雕像,

直到後來在看丹布朗的天使與魔鬼時,

發現他在書中描述的一尊雕像跟我印象中略有相似,

上網一查才發現原來正是這尊Bernini的大作:聖女大德蘭的狂喜

不過在此我還是要以個人立場吐槽一下,天使與魔鬼,真的是當小說看看就好,

他所描述的場景大多是確有其地,懸疑驚悚的故事情節也非常引人入勝,

但是很多空間上的相對關係和宗教遺跡都是不合邏輯錯誤百出,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他書中描寫的光明會神聖之路上的四個教堂,

隨便打開Google Earth把它們畫線連起來就看得出來,根本就跟十字架一點關係都沒有。

丹布朗是個很厲害的小說家,但並不是傑出的歷史學家或神學研究者。

IMG_5916



看完了巴洛克時期的典型案例,接著移往旁邊的Santa Susanna

相較之前的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Santa Susanna要簡單樸實許多。

IMG_5965

立面上有一些雕像、山牆、古羅馬柱頭之類的裝飾,

但是上半部左右兩側還是有渦捲的陪襯,

並且可以很明顯得觀察到它講求精準比例的設計,

縱合以上幾點,

可以得知Santa Susanna正是文藝復興晚期,

準備進入巴洛克時期的分界點所做的設計。

IMG_5963

Santa Susanna內部正殿和之前看過的巴洛克時期教堂相比少了金碧輝煌的裝飾,

反而和中世紀的Santa Sabina較為相似。

IMG_5961

祭壇也沒有巴洛克時期那種華麗的裝飾。

IMG_5953

文藝復興時期那種講究幾合比例的美感,

和巴洛克時期開始出現的以華麗花俏的裝飾來吸引教徒的風格,

Santa Susanna同時級這兩種強烈風格於一身,

使它成為世代交替最重要的一個分水嶺,

也成為建築史時期界定的絕佳教材。



下一間參觀的教堂也很近,就在對街而已,

跨過馬路穿過小廣場,就來到San Bernardo alle Terme

IMG_5938

這間教堂比較不一樣,它不是Basilica式的教堂,

而是比較接近集中式平面的教堂,跟之前看到的Santo Stefano Rotondo很像。

但它尤其特別的地方是在於,它是從舊羅馬浴場的一個角樓改建而來的,

正如之前看過的,它也是一個在舊建物上動手腳的案例,

這種類型的房子在羅馬不勝枚舉。

IMG_5943

外觀看起來很像集中式平面的教堂,但內部空間卻還是比較接近Basilica配置,

中軸對稱的主殿及環型殿,還有兩側的壁龕,都是後來主流教堂的樣式。

IMG_5941

另一個奇妙的點在於,看看這個圓頂和環繞四周的雕像,

實在是太‧像‧萬‧神‧殿‧啦‧!!

IMG_5948

祭壇旁邊有條小通道可以通到祭壇後面,

是少數可以讓我們站上祭壇,俯瞰正殿座位區的教堂。



接下來來到稍微遠一點點的四噴泉教堂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

來到羅馬後的第一個週末和同學自己出來亂逛的時候有路過,但那時並沒有進來參觀。


四噴泉位於兩條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四個街角都各有一個小噴泉,

各自是不同造型動作的雕像。

IMG_4152 IMG_4153
IMG_4154 IMG_4155

IMG_4156

小小的路口四個角落房子都蓋得很高,對這麼小的街道來說是有點超出了舒適程度的負荷。

IMG_5986

由於其他三個街角都是外牆樸素的住宅,因此很難不去注意到有個教堂立面矗立於此。

IMG_5983

四噴泉教堂也是巴洛克時期的設計,

但是相較於其他巴洛克建築華麗的內部裝飾,

它的時代風格比較反映在多變的內部空間輪廓。

IMG_5969

結合多個橢圓形互相疊合而成的平面圖形,便是巴洛克時期才有的特色,

人藝復興時期愛用的幾何圖形大多是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正方型、圓形、黃金矩形等圖形,

因此橢圓形的元素、甚至是比較自由的曲線,大多都是巴洛克時期才出現的設計。

同樣是巴洛克時期建築特色的代表,卻和平常常見的巴洛克教堂很不一樣。

IMG_5973

另外一個特別的地方是,四噴泉教堂內包含了一個小小的中庭。



最後來到也是之前亂逛經過的Sant' Andrea al Quirinale

自己來的時候只覺得這個教堂外觀有點不同於一般的教堂,而且裡頭光線很美,

直到這次來聽過老師講解之後,才明白這間教堂不同於其它的特點。


IMG_4147

這間教堂名為Sant' Andrea al Quirinale,是紀念Sant' Andrea這位聖人的,

之前在聖彼得大教堂裡有看到他的雕像,

最大的特徵就是他背上的十字架:是斜向交叉的X形,

原因是他認為自己不配被釘在與耶穌相同的十字架上,

所以選擇了一個X形的十字架赴死。

而後人為了紀念它而建的這座教堂,便以交叉的X形為基底,

設計成橢圓型平面,一個可以包含X在內的平面圖形。

IMG_4135

以橢圓形來包含X這個想法真的很妙,現在講起來是過於簡化了,

Bernini能想到這點就讓我覺得他不光只是個可以把雕像刻得很真實的雕刻家而已。

IMG_4133

至於內部空間,就像其他典型的巴洛克教堂一樣,

非常華麗精緻,沉穩的色彩調和出莊重的氛圍,

光線溫柔和緩,靜謐且令人心情平靜。

IMG_4140

IMG_5995

IMG_5988



今天一天下來看了好幾個教堂,都是在羅馬市內眾多教堂中比較具有特色的案例。

在羅馬的這段期間看了非常多的教堂,

從一開始什麼都不懂,到後來只要看到就可以推測出大概屬於哪個時期,

對不同時代的建築特色也更能精準掌握,完全歸功於可以現場參觀這些傑作。

另外也從宗教史的發展來瞭解這些時代特色成型的主因,

就像在學校上近代建築史的時候會提到各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狀況如何影響藝術思潮,

而藝術潮流又如何進一步反映在建築的思維表現上,

一環緊扣一還相互影響的連帶關係,構成現代世界的全貌,

也形塑了那個難以定義解釋卻含括甚廣的,叫做文明的東西。

能夠瞭解一個地方文化形成的背景和現存的狀況,

並且藉由攝影記錄他們之所以不同於別處的特色,是我覺得旅行最有價值的事。

IMG_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