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5

以神之名,教堂構成的風景

根據維基百科的註解,在羅馬市內總共有900多座教堂,


在這一個月中我們前前後後看了其中不少,但大多是挑比較有特色的來參觀。

7/18這一天一整天都是參觀羅馬市內小教堂的行程,

看到後來有點令人暈眩分不清前後參觀的到底是哪些,

只能勉強記得幾間空間比較有特殊設計的教堂。




一早我們先來到位於市中心東北邊的Porta Pia

它是米開蘭基羅在羅馬的最後一件作品,

從前是和圍牆連著的其中一個城門,現在已經改建成博物館,

可是我們並沒有時間進去參觀。

IMG_5895



離Porta Pia不遠處,有三個教堂聚集在同一個小廣場周圍,

分別是




三個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教堂,各自具有其時代高度的代表性意義。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直接譯名是勝利聖母瑪利亞教堂,非常的繞口,

但其實直接看原文也不難猜出他的翻譯名稱。

一進到教堂內,看到這樣窮盡心力在營造光線氛圍的設計,

就很清楚明白:它是典型巴洛克時期的教堂。

IMG_5905

和其他許多巴洛克時期的教堂一樣,在屋頂上開了天窗,

將自然光線引進教堂內自然流洩,營造祥和靜謐又令人肅然起敬的空間,

IMG_5926

天花板上有非常華麗繁複的濕壁畫。

IMG_5914

環型殿神像後方的裝飾圖像,刻意做了很多向外發散的幅射狀線條,

表達光線擴散開來的視覺意象,也是巴洛克時期才會注意到的細節。

IMG_5917

意外又見到Bernini的雕像,天使拿著一隻金矛刺向修女。

當時我只覺得這是一尊刻得像要活過來一般的的雕像,

直到後來在看丹布朗的天使與魔鬼時,

發現他在書中描述的一尊雕像跟我印象中略有相似,

上網一查才發現原來正是這尊Bernini的大作:聖女大德蘭的狂喜

不過在此我還是要以個人立場吐槽一下,天使與魔鬼,真的是當小說看看就好,

他所描述的場景大多是確有其地,懸疑驚悚的故事情節也非常引人入勝,

但是很多空間上的相對關係和宗教遺跡都是不合邏輯錯誤百出,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他書中描寫的光明會神聖之路上的四個教堂,

隨便打開Google Earth把它們畫線連起來就看得出來,根本就跟十字架一點關係都沒有。

丹布朗是個很厲害的小說家,但並不是傑出的歷史學家或神學研究者。

IMG_5916



看完了巴洛克時期的典型案例,接著移往旁邊的Santa Susanna

相較之前的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Santa Susanna要簡單樸實許多。

IMG_5965

立面上有一些雕像、山牆、古羅馬柱頭之類的裝飾,

但是上半部左右兩側還是有渦捲的陪襯,

並且可以很明顯得觀察到它講求精準比例的設計,

縱合以上幾點,

可以得知Santa Susanna正是文藝復興晚期,

準備進入巴洛克時期的分界點所做的設計。

IMG_5963

Santa Susanna內部正殿和之前看過的巴洛克時期教堂相比少了金碧輝煌的裝飾,

反而和中世紀的Santa Sabina較為相似。

IMG_5961

祭壇也沒有巴洛克時期那種華麗的裝飾。

IMG_5953

文藝復興時期那種講究幾合比例的美感,

和巴洛克時期開始出現的以華麗花俏的裝飾來吸引教徒的風格,

Santa Susanna同時級這兩種強烈風格於一身,

使它成為世代交替最重要的一個分水嶺,

也成為建築史時期界定的絕佳教材。



下一間參觀的教堂也很近,就在對街而已,

跨過馬路穿過小廣場,就來到San Bernardo alle Terme

IMG_5938

這間教堂比較不一樣,它不是Basilica式的教堂,

而是比較接近集中式平面的教堂,跟之前看到的Santo Stefano Rotondo很像。

但它尤其特別的地方是在於,它是從舊羅馬浴場的一個角樓改建而來的,

正如之前看過的,它也是一個在舊建物上動手腳的案例,

這種類型的房子在羅馬不勝枚舉。

IMG_5943

外觀看起來很像集中式平面的教堂,但內部空間卻還是比較接近Basilica配置,

中軸對稱的主殿及環型殿,還有兩側的壁龕,都是後來主流教堂的樣式。

IMG_5941

另一個奇妙的點在於,看看這個圓頂和環繞四周的雕像,

實在是太‧像‧萬‧神‧殿‧啦‧!!

IMG_5948

祭壇旁邊有條小通道可以通到祭壇後面,

是少數可以讓我們站上祭壇,俯瞰正殿座位區的教堂。



接下來來到稍微遠一點點的四噴泉教堂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

來到羅馬後的第一個週末和同學自己出來亂逛的時候有路過,但那時並沒有進來參觀。


四噴泉位於兩條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四個街角都各有一個小噴泉,

各自是不同造型動作的雕像。

IMG_4152 IMG_4153
IMG_4154 IMG_4155

IMG_4156

小小的路口四個角落房子都蓋得很高,對這麼小的街道來說是有點超出了舒適程度的負荷。

IMG_5986

由於其他三個街角都是外牆樸素的住宅,因此很難不去注意到有個教堂立面矗立於此。

IMG_5983

四噴泉教堂也是巴洛克時期的設計,

但是相較於其他巴洛克建築華麗的內部裝飾,

它的時代風格比較反映在多變的內部空間輪廓。

IMG_5969

結合多個橢圓形互相疊合而成的平面圖形,便是巴洛克時期才有的特色,

人藝復興時期愛用的幾何圖形大多是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正方型、圓形、黃金矩形等圖形,

因此橢圓形的元素、甚至是比較自由的曲線,大多都是巴洛克時期才出現的設計。

同樣是巴洛克時期建築特色的代表,卻和平常常見的巴洛克教堂很不一樣。

IMG_5973

另外一個特別的地方是,四噴泉教堂內包含了一個小小的中庭。



最後來到也是之前亂逛經過的Sant' Andrea al Quirinale

自己來的時候只覺得這個教堂外觀有點不同於一般的教堂,而且裡頭光線很美,

直到這次來聽過老師講解之後,才明白這間教堂不同於其它的特點。


IMG_4147

這間教堂名為Sant' Andrea al Quirinale,是紀念Sant' Andrea這位聖人的,

之前在聖彼得大教堂裡有看到他的雕像,

最大的特徵就是他背上的十字架:是斜向交叉的X形,

原因是他認為自己不配被釘在與耶穌相同的十字架上,

所以選擇了一個X形的十字架赴死。

而後人為了紀念它而建的這座教堂,便以交叉的X形為基底,

設計成橢圓型平面,一個可以包含X在內的平面圖形。

IMG_4135

以橢圓形來包含X這個想法真的很妙,現在講起來是過於簡化了,

Bernini能想到這點就讓我覺得他不光只是個可以把雕像刻得很真實的雕刻家而已。

IMG_4133

至於內部空間,就像其他典型的巴洛克教堂一樣,

非常華麗精緻,沉穩的色彩調和出莊重的氛圍,

光線溫柔和緩,靜謐且令人心情平靜。

IMG_4140

IMG_5995

IMG_5988



今天一天下來看了好幾個教堂,都是在羅馬市內眾多教堂中比較具有特色的案例。

在羅馬的這段期間看了非常多的教堂,

從一開始什麼都不懂,到後來只要看到就可以推測出大概屬於哪個時期,

對不同時代的建築特色也更能精準掌握,完全歸功於可以現場參觀這些傑作。

另外也從宗教史的發展來瞭解這些時代特色成型的主因,

就像在學校上近代建築史的時候會提到各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狀況如何影響藝術思潮,

而藝術潮流又如何進一步反映在建築的思維表現上,

一環緊扣一還相互影響的連帶關係,構成現代世界的全貌,

也形塑了那個難以定義解釋卻含括甚廣的,叫做文明的東西。

能夠瞭解一個地方文化形成的背景和現存的狀況,

並且藉由攝影記錄他們之所以不同於別處的特色,是我覺得旅行最有價值的事。

IMG_59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