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2

眾神之神-萬神殿


7/1 到羅馬的第二天,也是課程開始的第一天。

就去參觀了建築史上的奇蹟,也是羅馬的必遊景點之一,萬神殿

有關萬神殿的資料可以上wiki搜尋Pantheon,萬神殿的原名。


IMG_6262

從studio出發,步行5分鐘便會先經過正立面朝北的萬神殿西側,

從建築物左方的通道接近正面廣場。

IMG_3221

幾乎所有規模比較大的教堂前都會有廣場,大小不一定,

廣場中央會有獨立放置標誌物,可能是方尖碑,也可能是噴水池或雕像。

廣場周圍,如同之前講的,有許多讓人坐著休息的店家,

有餐廳或咖啡店或冰期林店,但通常很難找到好吃的。

IMG_3290



萬神殿的入口立面是巨大的柱子撐起的超高柱廊,非常有大門的氣勢。

柱子上有橫楣、飾帶,和最上面的山牆,是從古希臘時期就出現的形式,

在這樣子氣派的大門之下人顯得非常眇小。

IMG_3222

萬神殿最早是由Marcus Agrippa建立,為祭伺各種不同的神明而興建的教堂。

羅馬在上古時期還是多神信仰,直到君士坦丁宣佈以基督教為國教後才變成單一信仰,

因此萬神殿裡有各種不同神明的雕像,像風神、雨神等等,

都是被相信為掌管著各種自然力量的神明。



最早的萬神殿在西元80年因為大火被燒掉,

其後不久Domitian曾經重建,卻又一次失火燒毀。

直到哈德連皇帝(Hadrian)重建之後才變成現在的樣貌。

哈德連以"掌管所有神明的神"自居,因此取名為萬神殿。

在萬神殿內部牆壁上的壁龕中放置許多不同神明的神像,

陽光會從屋頂上的大圓洞照射進來,

隨著時間變化逐一照在每一個神像上。

而殿內的正中央,放著哈德連自己的雕像,

象徵著他自認是居於整管宇宙所有神明的地位。

只是這些雕像後來全數被拆除銷毀了,

現在看到的,只是牆壁上一個一個凹槽,和滿滿的觀光客。

IMG_3269



但真正讓萬神殿留名建築史的,是萬神殿的圓形屋頂,簡稱圓頂(dome)。

萬神殿的屋頂侍從羅馬人發明的圓拱變化來的。

以兩根柱子的間距為直徑,由兩根柱子上生長出來的石塊,

逐漸向柱間距中心靠攏,變成一個半圓的拱形。

圖片來源:Wikipedia

當兩邊的弧線在中間相遇時,就會在中間放置一塊"拱心石"

拱心石的重量藉由兩邊的拱傳遞到柱子上,再由柱子傳到地面,

如此建築物才能站起來,柱子之間才會有空間產生,

並且可以製造出比直接放橫樑還大的跨距,是羅馬人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

而萬神殿的屋頂,就是將一個拱以中心為轉軸,旋轉360度得來的。

屋頂正中心開了一個洞,讓光線可以照進室內。

從神殿中心看不太清楚,

但是這個洞是由一塊厚重的大鐵圈,像汽車輪胎的鋼圈一樣圈出來的,

鋼圈就等同羅馬拱中的拱心石,

將重量朝各個方向傳遞到四周圍繞的厚牆上,讓整個圓頂更加穩固。

屋頂內側同時用了格子樑系統,減輕重量並且加強結構強度。

這個圓頂為萬神殿內部帶來了極大的跨距和挑高,

形成令人感到震懾的廣大室內空間,

是哈德連為了營造自己身為眾神之神的氣勢而設計的。

這個紀錄直到工業革命之後出現鋼鐵架構的建築物才被打破。

IMG_3271

陽光透過屋頂的圓洞照進室內,為內部空間帶來了充足的採光。

下雨天時,雨水直接滴進室內地板上,也有那麼一點詩意,

圓洞的正下方,有四個小洞在地上,是為了排放滴進來的雨水而設計的。

IMG_3288



由於現在人大多很習慣隨處可見的鋼構建築物帶來的大垮距空間,

輕輕鬆鬆就可以達到20m以上的間距,又可以用玻璃大量採光,

很難看到這種以厚重石材建立起來的空間,

在萬神殿中,如果沒有好好了解它的時代背景和構成技術,還有許多細心的小設計,

可能有點難以理解它的成就。

一旦了解到它是如何在一個沒有鋼筋,沒有水泥,

只有石材和人力的時代被建造起來的,

而且這些技術影響後代建築千百年,

甚至在文藝復興時期還曾重新被拿出來效法學習,

我想任誰都會對這個巨大震撼的空間肅然起敬吧。

IMG_323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